运动减重的核心逻辑
超重和肥胖是长期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总脂肪含量过多及分布异常的结果。超重和肥胖的人群持续增长,据统计,各种慢性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与肥胖密切关联。运动是减重并维持健康体重的重要手段之一。运动不仅能直接能量消耗,还可通过增加肌肉量提升身体基础代谢率,实现长期减重不反弹。
运动理念:动则有益,多动更好
相比久坐不动,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即便是轻量级的活动,也能带来积极的变化。在无运动禁忌的情况下,推荐增加身体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可以获得额外的健康收益。
运动不仅可以帮助减重,还能带来额外健康收益:
体重与体脂率:帮助减轻体重,降低体脂率。
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
血压与血脂:降低血压,调节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心肺功能:提升心肺耐力,改善整体体能。
运动基本原则:适度量力,贵在坚持
适度量力:不同个体的减重计划,应以安全、循序渐进为原则,规避健康风险。贵在坚持:长期维持减重效果,需将运动习惯融入生活,而非短期努力。运动依从性差?试试零散运动!利用零散时间(每次10—15分钟)进行多次短时运动,在相同运动量的情况下,零散时间累积减重效果甚至优于一次连续长时间运动的效果。
运动类型与效果对比
有氧运动:效果显著
效果:公认的最有效的运动方式,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平均减重2—3kg。
适宜人群:所有超重肥胖者,尤其运动新手。根据个人身体素质,
选择合适的运动类型 :
综合训练(CT):有氧+抗阻
效果:增肌减脂双管齐下,男性在BMI和心血管健康改善效果,优于女性。
适宜人群:时间充裕、追求高效塑性者(每周运动时间300-400min)。
间歇训练(INT):中高强度运动和低强度运动交替进行
效果:短时高效,20分钟高强度间歇训练≈40分钟常规运动,女性减脂效果尤其显著。
适宜人群:包括工作繁忙、追求效率者。
运动强度评估
运动强度分级:
运动最大心率计算公式
最大心率HRmax(次/分)=220-年龄(岁)
可穿戴设备的应用:
运动手表、智能手环,可实时追踪心率、步数和运动时间,提升运动安全性与依从性。
特殊人群运动建议:
孕妇:避免跳跃和仰卧动作,推荐水中运动或孕妇瑜伽。
老年人:选择低冲击项目(如太极、快走),每周运动3-4次。
慢性病患者:需医生评估后制定计划,控制心率在安全范围。
特殊人群运动建议:
除了增加运动,减少膳食能量和保持规律作息(保障合理睡眠),也是健康减重及保持健康体重的重要措施,也适合多数超重肥胖患者进行实施及长期坚持。
参考文献:
中国居民运动减重专家共识(2024年)
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
中国居民健康体重管理之减重行动20条(2023年)
上海市老年人科学减重指南(2025年)
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
肥胖门诊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帮扶专家张浩航医生坐诊【肥胖门诊】,每周一下午(14:30-17:30)助您科学“瘦身成功”。
出诊信息
出诊地点: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门诊楼
出诊时间:每周一下午(14:30-17:30)
在线挂号: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医生简介
INTRODUCTION
张浩航
•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
•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帮扶专家
• 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疼痛科副主任(挂职)
2015年研究生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从事内分泌科及普内科临床工作10余年,发表专业论文数篇,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对糖尿病及急慢性并发症、甲亢及甲减、骨质疏松、高血压、肥胖症、痛风等疾病有较深的造诣。
撰稿:张浩航
一审:刘峰
二审:曹昆恒
三审:闫志兵
编辑: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