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82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头重如裹、肢体乏力、不思饮食……原来是湿邪入侵?中医教你6招正确祛湿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  发表时间:2024-09-26

岭南地区高温多雨,到处弥漫着潮湿之气,作为一名中医师,耳边经常传来这样的声音:“我妈说我体内湿气重,你能教我点祛湿的方法吗?”“我最近吃饭没有胃口,是不是湿气太重了呀?”“我体内湿气重,煲了清热祛湿的汤怎么没有效果呢?”鉴于大家在祛湿方面有这么多的疑问,那我今天从中医的角度跟大家简单谈谈祛湿的问题。

湿邪产生的原因

“风、寒、暑、湿、燥、火”为自然界的六种正常的气候,简称“六气”,对人体一般没有影响。如果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骤冷、暴热),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夏天当热反突然降温,冬天当寒反突然暴热),或在人体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的时候,人体无法快速适应这种急骤的气候变化,从而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气而生病。这时,这种可以导致人生病的“六气”便被称作“六淫邪气”。而我们常说的“祛湿”,便是针对“湿邪”而言的。

从中医角度来看,“湿邪”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感湿邪,另一方面是内生湿邪。

外感湿邪:即从外感受湿邪,比如淋雨、涉水、洗头或游泳后未吹干头发、潮湿阴冷环境中工作等,都容易感受湿邪。

内生湿邪:脏腑功能失调而体内产生的湿气。比如进食大量寒凉的食物、冷饮,损伤脾阳,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减弱,则容易产生寒湿;再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功能,也容易产生湿邪;又如思虑过度,脾气瘀滞,气滞水停,或烦躁易怒,肝木犯脾,脾失健运,也容易产生水湿。

湿邪的临床表现

头部: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故感受湿邪后会出现“头重如裹”“起则头眩”的症状。

面目: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故感受湿邪后会出现“眼屎增多”“面部秽浊”的表现。

舌苔: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舌面津液充足,舌苔白腻、水滑。

四肢:湿性重浊,感受湿邪后会出现“四肢沉重”“腰重如带五千钱”“肿胀”“肢体乏力”的表现。

皮肤:感受湿邪后容易出现湿疹,瘙痒,若为疱疹,水疱中可见大量清澈浆液;若局部破溃,则可见大量清晰的分泌物。

腹部:胃脘痞闷,不思饮食,饮不解渴,或饮多则呕吐。

二阴:腹泻,或大便黏腻,排便不畅,小便量少,或尿频;带下增多,阴囊潮湿,外阴瘙痒。

中医祛湿的方法

运动:若不慎感受湿邪,湿邪在体表,出现腰背、颈肩酸痛,四肢沉重,建议练习中医健身气功八段锦、六字诀、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等,以全身微微出汗为宜,从而达到湿从汗出的目的。

煲汤:若出现纳食差,胃脘痞闷,腹泻等脾虚湿蕴的情况,可以选择白术、茯苓、薏米、白扁豆、生姜、五指毛桃、莲子、芡实等药物煲汤。当然了,也可以代茶饮。

艾灸:湿为阴邪,以艾灸之。可艾灸中脘、水分、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白等腧穴。

拔罐:对于湿邪引起的肌肉酸痛,或腹泻、腹痛等,还可以选择用拔罐的方法祛湿止痛、健脾止泻。

经络操:从五行学说来看,脾胃属土,而湿为土之气,所以,祛湿可着重从脾胃入手,可以用手拍打双下肢的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

内服中药:针对湿邪的部位的不同,中医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苓桂术甘汤、肾着汤、术附姜苓汤、五苓散等多种经典经方用于祛湿。温馨提示:内服中药请在执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禁止私自乱服药。

以上为几种常用的祛湿方法,属于“治”的范畴,当然也很重要,但基于中医学“治未病”理念,未病先防,避免淋雨、涉水,减少生冷、寒凉食物的摄入,调畅情志,规律作息,则对预防湿邪的侵袭有更重要的意义。

湿邪,作为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致病因素,临床中不仅要辨其寒热,更要辨其虚实,比如脾虚夹湿,既有脾气虚弱的一面,又有湿邪内生的一面,这时,不仅要祛湿,更重要的是,还要健脾益气;再如寒湿腰痛,不仅要祛湿,还要温阳散寒;又如肝胆湿热,不仅要祛湿,还要清肝热;再如湿邪化热,虽为湿热,若湿重热轻,则仍以祛湿为主,清热为辅,若重用清热祛湿之药,则病反不能除也。所以,以上祛湿的方法仅适用于湿邪为主或寒湿为主的病症,若为湿热证,则不宜使用。欲知自己为哪种类型的湿气,建议进行中医体质辨证或咨询执业中医师。

医生简介

INTRODUCTION

齐世强

中医学硕士

202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和深圳市中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疫病专业委员会会员。崇尚中医经典,倡导“寒温统一,针药并用,辨机施治”,擅长运用针刺、艾灸、中药等纯中医方法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痛症,咳嗽、发热、肺炎、胃炎等内科疾病及亚健康调理。

 

撰稿:齐世强

一审:梁慧

二审:曹昆恒

三审:闫志兵

编辑: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