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常见误解
现阶段,随着医学知识的进一步普及,越来越多人对精神疾病有了一定的认知,但仍有人对精神疾病存在着较大的误解和偏见,今天我们邀请了精神科雷波医生一起和大家科普。
误解一
精神病人都是疯子
只要一提到精神病人,很多人在脑海中马上就会与疯疯癫癫、蓬头垢面、喜怒无常、随意伤人的人画等号。实际上,精神疾病的范畴很广,包括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这些病人可表现为感知、记忆力、注意力、智力、情感反应或意志活动等某个方面的异常,而其他很多方面基本正常,没有经过精神卫生专业训练的人一般是看不出他们有精神问题的。而越来越多的失眠、更年期、产后情绪不佳、少年期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环境适应问题、过度节食或贪食苦恼、物质滥用、网络成瘾等都是精神科工作人员治疗和帮助的范围。
误解二
精神病人都有暴力倾向
很多人只要一听说某人有精神病就会避而远之,不敢接近,担心会对自己构成危险。很多人都误认为只要是精神病人都有暴力倾向。其实不然,精神病人只是他的想法、思维、情绪及行为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偏离大多数人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讲,他们是不会随意伤害别人的。只有某种类型的精神疾病偶尔有暴力倾向,如躁狂症、妄想症等,他们也只是针对他们的精神症状的特定对象,例如,对某人有被害妄想,认为某人要加害自己,对自己不利,可能会出现暴力伤人倾向,或者遇到某些困难不会处理而诱发暴力倾向,但并不代表所有的精神病病人都有暴力倾向,不能以偏概全。
误解三
精神病人都是愚钝及懒散的
精神病人的智力与正常人不分伯仲,有的智商还很高,并不愚蠢。只是在发病期受幻觉妄想等病态的影响,出现某些不可理解、荒诞的想法或怪异的行为,如扮鬼脸、行为幼稚、呆坐呆站、不知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等,并不是智力问题。另外,部分病人的呆滞、迟钝也可能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在减药或停药后就可以好转及消失,目前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减轻了。
误解四
心理治疗可以解决所有精神障碍病人的问题
社会上很多人将精神病学"妖魔化",而将同属一类的心理学"神化"了。很多精神障碍病人及家属认为"心病还须心药医",把心结打开病就好了,都希望通过单纯的心理治疗来解决疾病的问题,其实这是很困难的。尤其对于有些重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等,他们的发生不仅与心理因素有关,还与大脑神经发育障碍或大脑内某些神经递质失调有关,因此治疗中还应以药物治疗和后期的心理治疗相结合进行。
误解五
精神科药物会成瘾
"药物成瘾"在医学上也称为"药物依赖",也就是一个人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后,对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服用后觉得"全身舒坦",一旦停用就会非常难受,也就是说对药物形成了依赖性。吸烟、饮酒、吸毒都会成瘾,这已经为人熟知了。有些精神疾病病人和其家属,常常会担心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也会导致成瘾,从而造成终身服药的后果。对于这种误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精神科常用的药物有四大类: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物(包括苯二氮草类镇静催眠药等),其中只有部分镇静催眠药才可能产生药物依赖,而且只要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是不会发生药物依赖的。个别抗抑郁药突然停用时可能会出现暂时的身体不适,这属于正常的"停药反应",遵医嘱缓慢减量直至停用可以避免停药反应。其次,某些精神疾病病人确实需要长期服药甚至终身服药,但这种服药行为是基于病情需要,而且是由医生决定的,所以并不属于上面所说的"药物成瘾"的范畴。
*若您有精神疾病困扰,可来院或添加微信作心理健康咨询,预约挂号方式:搜索关注【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智慧医院】公众号-心理科-重精服药门诊-雷波医生
专家介绍
INTRODUCTION
雷波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级心理治疗师
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0年转岗成为精神科医师至今,曾在新疆精神卫生中心、湖南湘雅二附院精神卫生研究所进修,擅长对成人精神医学、身心医学及睡眠医学范畴内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和CBT心理治疗。
撰稿:雷波
一审:唐正康
二审:曹昆恒
三审:闫志兵
编辑: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