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82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致敬奔跑在一线的那群人丨地毯式“扫楼”行动,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  发表时间:2022-09-16

日前,我市出现多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防控形势复杂、任务紧迫。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为确保本轮全市核酸检测工作到位,我院党委委员何秀贞、党委委员李松枝充分发扬党建引领精神,组织带领由骨科(一区)、健康管理科、呼吸内科、中医科的应急小分队,肩负起本轮核酸大筛查中“扫楼”工作,四十多人的小分队,穿梭于各个居民楼宇,负责密接人员被接走后与其有密切关联的人员和重点人群、残障人群的应急核酸采集工作。

一·线·身·影

步行爬楼梯上楼入户

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我院地处蓬江区的核心位置,周边有不少老旧小区,应急小分队大多只能步行爬楼梯逐户排查。党委委员李松枝“口罩帽子两件套,衣服面罩加鞋套”,全副装备配合上门为次密接人员进行核酸采集,七楼、六楼、五楼……每一次“扫楼”都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党委委员李松枝带领骨科(一区)护士郑洁欣上户为密接同住人员采样。

骨科(一区)护士何茜连续完成“扫楼”工作多小时,耽搁早午饭时间是常态。

战“疫”号角已吹响

决战到天明

在大家还没反应过来之际,9月2日早上6:49分的第一个电话,为这场抗疫正式拉开序幕。作为医院应急组之一的呼吸内科,是本月第一周值班的科室,负责蓬江区环市街道所有与密接人员关联的人和封控楼的所有居民的采样,呼吸内科梁丽珠护士长与一众应急队员们并肩作战,闻令而动,随叫随到,不分白天与昼夜,接收任务,分配任务,调度人员,沟通协调,物资准备,最多一天接任务34个点,科室出动人员40多人,且科室人员都是一手承担着疫情防控的任务,一手肩负起治病救人的重担,例如呼吸内科的温丽娟姑娘,在住院病房的工作结束后,凌晨三点还在上楼入户、核酸采集、运送标本。“扫楼”不仅是一项极度考验体力、耐力和沟通能力的工作,还是个与时间赛跑的工作,她们时常需要以自己的休息时间,换取居民的休息时间。

应急小组接到紧急任务现场安排。

呼吸科护士温丽娟凌晨三点完成任务后送标本到PCR。

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

你们是最美“逆行者”

时间紧,任务重,地点分散,且采样点多,由于医院公车转运任务繁重,无法满足随接随送,同事们有的家住得比较远,都是自己开车或打车到采样点,知道任务紧迫尽量赶在15分钟内到位,而且应急队员都是单人出行。健康管理科的周丹丹护长如是说到:“作为应急组的成员,接到任务就得立刻安排执行,遇到困难、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

深夜,呼吸科梁丽珠护长与健康管理科周丹丹护长线上沟通接收任务调度安排。

呼吸科梁丽珠护长上门为次密接人员进行核酸采集。

统筹协调,ON call 24小时

中医科的护长陈萍,身兼本轮“扫楼”行动的应急组长,负责总统筹协调安排,由于扫楼工作特殊性,几乎都是在晚上居多,并且一忙就是几个小时,甚至一晚都没得睡,休息不好是常态,却依旧不下火线,还亲自上门为痛风行动不便下楼的老人上户采集核酸。

陈萍护长在为行动不便老人上户采集核酸。

微弱灯光超亮了密不透风的车库

骨科(一区)护士谭雅清在凌晨,接收到一个特殊任务,来到某小区的地下车库为次密接人员进行核酸采集。在密不透风的环境里,一待就是数小时。

经过数小时的奋战

队员们时常要直到清晨

才能在路边小憩

 

然而他们从不抱怨

稍作休整后便动身准备

继续投入下一个战斗

陈萍护长在应急采样点指导社区工作人员扫码。

9月2日-9月9日,一周时间,应急队伍共承接任务180余次,派出队员200多人次,走访周边数十个小区,近千户居民,采集口咽核酸居民人数10000+人。应急小分队空隙间,还参与到全市核酸筛查、厂企、学校、医院雨棚等等应急工作中。

李松枝委员与骨科(一区)科室成员在应急工作外也在参与到大筛查工作中。

太多“扫楼”战士们值得被赞颂,他们默默守住了大前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敢于担当,负重前行。这场大仗硬仗,也同样需要每一名市民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把本土疫情围住、捞干、扑灭,尽快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

 

撰稿:曹昆恒

一审:李松枝、陈萍

二审:闫志兵

编辑:小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