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82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问医知儿——四种常见儿童呼吸道传染病

来源: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  发表时间:2022-07-02

春夏季温度变化差异较大,细菌病毒滋生,儿童因免疫力低下,容易引发或感染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的有流行性感冒、流脑、水痘、手足口病等。医师表示,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加强户外体育锻炼、均衡营养饮食,适时接种疫苗,是防治呼吸道传染病的良策。

A 流行性感冒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流感,俗称:重伤风。流感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具有传染性强、传播迅速,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潜伏期一般一至三天,通常自然病程为一周左右。

流感的主要症状为发热(一般体温超过38℃)、全身酸痛、头痛、骨痛、肌肉痛、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咳嗽、鼻塞等,严重时会引起肺炎及其他并发症,可能致命。流感病毒有多种类型,一般每十年左右便会出现新的病毒品种,并常常引发新病毒株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的药物和方法。高热、头痛、全身酸痛较重的病人,或剧烈咳嗽者均可酌情予以对症治疗.对继发性细菌感染者,可酌情予以抗生素治疗。病人高热时,切忌捂得太紧,以防体温继续上升而引起惊厥。天气变化大、过度疲劳、精神紧张以及长期处于封闭环境都会造成免疫力下降,给流感病毒可乘之机.因此,对付流感最有效、也最健康的方法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并合理搭配日常饮食中的营养。

预防措施:

提高自身免疫力: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能让自己疲劳过度,注意休息;保持轻松的心情;保持室内相应温度(20℃左右)和湿度(70%)。

合理搭配饮食:饮食要营养充足;适当补充维生素C;多饮绿茶(含有Catechin儿茶素,有助于抵抗流感病毒)。

减少传染机会:在流感高发季节及当地有流感暴发疫情时,避免去人多地方;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和流通,必要时可适当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如家中有流感病人应注意经常洗手,避免相互传染。

接种流感疫苗:一般来说,接种流感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可以在人体内维持一年以上,但因为流感病毒在不停地发生变异,所以流感疫苗需要年年接种。

流感的防治中的“五忌”与“二宜”:五忌为:一忌多吃荤,以清淡饮食为主;二忌劳累;三忌烟酒;四忌洗澡,以免再次受寒;五忌乱服药。二宜为:一宜多喝开水。补充足量的水分能稀释血液中的毒素,减轻感冒的症状,缩短病程;二宜好好休息。减少消耗,保持体力,才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B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多在春季流行。该病一般的表现症状是: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流脑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暴发型起病急骤,常在24小时内出现严重休克和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因此,在流脑高发期,若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者突发高热、身上有出血点、头痛、喷射状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症状,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流脑有以下并发症:脑及其周围组织因炎症或粘连可引起第Ⅱ、Ⅲ、Ⅶ及Ⅷ对颅神经损害、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大脑功能不全、癫痫等。脑室间孔或蛛网膜下腔粘连可发生脑积水,后者又导致智能障碍、癫痫等。经脑膜间的桥静脉发生栓塞性静脉炎后可形成硬膜下积水,多见于1-2岁的幼儿。当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效果不满意,恢复期出现抽搐,喷射性呕吐,特别伴有定位体征,颅内压持续升高,以及发热等即应想到硬膜下积水的可能。化脓性迁延性病变有结合膜炎、全眼炎、中耳炎、关节炎、肺炎、脓胸、心内膜炎、心包炎等。

预防措施

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脑膜炎双球菌具有怕热、怕冷、厌氧的弱点,因此要经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居室内的温度要在18℃-20℃,湿度在50%—60%最为合适,每天开窗3-4次,每次约15分钟左右,每天用湿布擦桌子和地面,使室内空气新鲜而湿润。让孩子多增加户外活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最为适宜,以提高小儿对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在流脑好发季节,室内还可用食醋、艾叶等熏蒸消毒,杀灭病菌。

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免疫能力:注意在流行期内,与流脑病例密切接触的人员均应接种疫苗。目前我国市场上供应的A+C群双价多糖疫苗,能有效诱导出抗体,免疫年龄在两岁以上的人群,次年不需要加强,3—5年后需加强接种。

及时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在流脑流行季节,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若病人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以防扩散。

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要按时作息,保证睡眠,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少去或尽量不去公共场所:初春时节,尽量少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冒。

C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

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一17天。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黏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预防措施

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D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病毒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为发烧,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预防措施

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图片源自网络

撰稿:徐能

一审:张升红

二审:曹昆恒

三审:闫志兵

编辑:小周